發表時間:2019-05-17
俗話說:民以食為天
吃什么、怎么吃
對健康來說確實十分重要
網上隨處可見大量的飲食建議
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,中國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,就已經提出了許多關于飲食的建議,只不過當時沒有朋友圈,不利于傳播而已,否則孔子早就成為一個健康飲食方面的網紅了?,F在就讓我們簡單學習一下孔子在飲食方面的建議。
《論語·鄉黨篇》中記載了關于吃飯的十二條規矩:
“食饐而餲,魚餒而肉敗,不食?!?/strong>
第一個就很厲害了,他提到了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?!梆啞?,腐敗發臭;“餲”,經久而變味,意思就是說超過保質期的糧食和腐爛的魚、肉就不能吃啦?,F在我們知道,腐爛變質的食物常含有許多致病菌或致癌物,如糧食中的黃曲霉等。
“色惡,不食?!?;“臭惡,不食?!?/strong>
食物改變了原來的顏色和氣味,看上去很兇惡(其實就是不好看),聞起來很臭,說明自然原始狀態已經改變,很可能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對人體有害,當然不可食用。
“祭肉不出三日。出三日,不食之矣?!?/span>
古代祭祀典禮都要用豬、牛、羊作為祭品,稱為“三牲”。如果這些祭祀用肉超過三天,即不可食之。我們想想,在祭祀的過程中會焚香,會念叨,豬、牛、羊肉不僅落滿了香灰,還接收到了很多口水,這還能吃嘛?
“沽酒市脯,不食?!?/span>
從街上買來的酒和熟食等,由于質量不放心,故亦不食。雖然當前我們的食品監管已經比古時候進步很多,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、食品加工企業眾多,監管起來難度還是很大,購買加工食品時還是需要提高警惕,建議大家買新鮮食材,自己加工制作更放心。
“失飪,不食?!?/strong>
烹飪不當的食物不食用。烹飪不當指火候不到或太過?;鸷虿坏?,食物夾生,不利于消化,而且還容易發生食源性疾??;火候太過,營養物質損失嚴重,影響口感,不利于健康。中國是講究飲食文化的國家,舌尖上的美食,不止能起到滿足口感的作用,于健康也大有助益。
“不時,不食?!?/span>
孔子吃東西很注意與節氣時令的配合。什么季節食用什么食物都是有規矩的,吃對了,可保四季健康。應季的果蔬中營養物質比較充足,能夠滿足人體需要。此外,一日三餐也要注意養成在固定時間吃飯的習慣,定時定量,胃腸會比較適應,防止暴飲暴食造成消化不良。
“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?!?/span>
盡管餐桌上各種美味的肉類非常多,讓人垂涎欲滴,但還是要有所節制,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種類食物的比例,不能讓肉食總量超過主食總量。這特別符合以五谷為主食的我國國情和膳食指南的要求,以素食為主,葷素搭配,多吃蔬菜和水果,“肉雖多”,也不可恣意肆食,到頭來,弄個“三高”,大腹便便,悔之晚矣。
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?!?/span>
孔子一年四季飲食不離姜,生姜亦食亦藥,民間亦流傳有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生開藥方”、“早吃三片姜,賽過喝參湯”的諺語。但孔子對姜“不多食”,好東西吃多了,也就變成不好的了。
“不得其醬,不食?!?/span>
在孔子那個年代,燉肉時都要放上些各式各樣的醬,不同食物的烹飪也要搭配不同種類的醬。對于我們而言就是注意食品添加劑的使用,現今的食品添加劑,遠遠不止醬這么簡單了,一旦攝入過多人工提取的化學品,可能會造成肝腎損害,千萬要小心。
“割不正,不食?!?/span>
這一條有多種解釋,有的說肉割得不方整,有的說不按部位宰割。其實就是肉類的選取,要選擇相對瘦的部分而不是脂肪和膽固醇多的部分食用,減少動物油脂攝入,可以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。
“食不語,寢不言?!?/span>
吃飯和睡覺要專注。吃飯時說話會影響進餐,不僅不利消化,還可能會咬腮幫子;睡覺時聊天影響入睡,從健康角度來說,還是不嘮為好。